出版社: 禾馬文化
作者: 本田直之
譯者: 劉名揚
人脈是最強而有力的個人資本
人脈的重點不在於認識誰, 而是被誰認識。只見過一次、交換個名片,從此便失去交集的關係,是不能夠稱為人脈的。另外,認識凡事皆可請託的對象也不算人脈。
大前言一曾說:「一個人若不懂得思考『如何幫助對方』,就無法建立豐富的人脈。『與其終日求助他人,不如位眾人所求助』,想建立人脈,便應以此為出發點」
然而人脈無法在短期之內建立,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人往往會過度高估一年內所能做的事,卻嚴重低估未來五年內所能完成的事。」
人際關係也是如此,想要在一年內看見顯著的進展,是十分困難的;反之,只要有五年內相互貢獻的累積,便可以構成相當深厚的關係。
人脈的定義為:指的是心智層次夠高,能和自己互相交換情報、彼此介紹其他人、相互刺激砥礪,並且共同追求成功的夥伴。所謂的發展人脈,就是找到與自己的價值觀吻合的夥伴,與其建立聯繫,並且相輔相成地共同成長。
由於社會已經從原本「依附企業時代」轉變為「個人求生時代」。因此,人脈也從「與目前工作有關的人脈=現在人脈」轉變為「未來人脈」。而在工作的過程之中自然而然建立與現今工作有關的人脈(現在人脈),如果對於人脈的需求沒有清楚的認知,就不會建立「未來人脈」。而攸關未來人生的未來人脈,是需要個人品牌才建構的出來的。
針對服務社會人士所創立的日本教育機構,於2007年曾以六本木圖書館約1200名位專業人士為對象,做了一次「生活型態時況調查」結果發現,認為自己「積極建立人脈」者,有八成認為自己的人生「十分豐富多采」。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公司與學校之外仍積極建立人脈者,竟然只佔了9。2%。
若是能夠與形形色色的人往來,絕對可以讓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豐富。
但要如何開始建構人脈呢?
當我們在與一個人接觸的時候,首先應想到的是「我能對他有什麼貢獻」,但不是「給予」,加上人脈無法在短期之內建立,所以經營人脈應該要朝著大目標逐步經營,也要秉持著早期階段創投的精神,越早開始建立人脈,並與之共同成長,雙方所能獲得的成果也就越大。
建立人脈前,必須先注意經營人脈的禁忌:
1. 提出要求的時候沒有報上姓名
2. 與人接觸時毫不考慮對方立場
3. 只談自己的事
4. 做毫無意義的介紹
5. 一味提出要求
6. 要求對方成位自己的恩師
而擅長經營人脈的人,就是變成「讓人想認識的人」,也就是擅長經營個人品牌。而其條件是
1. 學習
2. 具吸引力的資歷 - 具備讓人覺得此人似乎很有趣或是想認識此人的資歷
3. 傳授情報
而建立人脈的第一步,就是接觸你想要認識的人。但是該選擇什麼樣的人呢?
應該不是以其知名度,成績或名聲作為判斷標準,而是依據其思考模式、心智層次還有是否和自己合得來這幾項來下判斷。而當你有想要認識的人,就要立刻寫電子郵件(連絡),但是仍然要努力讓對方認為是否值得和自己見個面。而若想對對方有所貢獻,應充分認識對方,掌握對方背景。而在和任何人聯絡之前,都必須審慎考慮時機是否得宜。且有時候,認為自己和某位昔日漸行漸遠,其實往往只是錯覺。因為每個人對曾經有過交情的人,絕對比毫無交情的人容易產生親切感和安全感。而經常將「下次」或「哪天」掛在最邊,機會永遠不會降臨。遇到機會,應該要當場確定確切的時間和地點。即使遭到回絕也無須氣餒,我們不應只因為遭到一個人的回絕,便失去嘗試與其他人接觸的勇氣。因為多人正在等待來自外界的接觸,受到一點挫折就退卻,將會使你失去許多機會。這個時候,首先應該確認自己是否有任何閃失,也許是自我介紹缺乏吸引力,也可能是不符合對方的需求,但也許只是因為對方真的沒有空。這些問題雖然需要檢討,但無須過度顧慮對方的反應。
在與人接觸繼而相約見面之後,貢獻的價值就成為重點了。而在這個階段,主要的貢獻應該是提供情報,而其實提供的情報並不一定必須要稀有的,所提供的情報應該是符合對方需要的情報,這也要當作我們情報蒐集活動的一環。但是要做出這種貢獻,前提是我們必須培養蒐集情報的習慣而且要針對自己擅長的領域篩選情報並且慎重選擇收售情報的對象,畢竟就算是自己最擅長的領域,遇到毫無興趣者,一切都變得沒有意義。
而當在提供情報的時候,重點是「說一聽九」,千萬不要顧著自己說話。想要讓溝通進行更為順暢,自己的發言時間最好只佔全部時間的一成,並將其餘九成發言機會留給對方。因為對方不感興趣的話,說再多也不可能讓對方留下印象,只要能夠針對對方感興趣的話題發問,便不難從對方回答中找出雙方的共通點,有了共通的話題,便能為對話加溫,強化自己在對方心裡的印象。因此,在對方提出要求前,絕不主動發言。另外,要招待對方到自己的主場來,如此一來更有助於讓對方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工作,這樣可以省卻不少大費周張及事前準備介紹詞的時間。
人際關係由接觸經由溝通,進而到持續的階段,人脈也會因此獲得大規模的擴展。
而在剛開始接觸時最好是由雙方在無第三者介入時進行一對一的接觸,其目的是在清楚確認彼此的共通點,目標或心智層次。
有時,有人會跳過一對一接觸直接從一對多接觸或是多對多接觸切入,但是在有限的時間與複數的人對話,意味著與其中每一個人溝通都會被稀釋,到頭來無法與任何一人深入交談並建立密切且深遠的關係。經由一對一並進入較為緊密的溝通之後,雙方對彼此都有較深入的了解,也因此比較能夠未對方推薦對其有幫助的第三者。但是在這個階段,正確判斷被介紹者有什麼樣的能力,在這個階段就顯得重要。因為接下來會盡如由被介紹者轉為介紹者的步驟。只要在複數的人之間重複此步驟,人際網路必能引爆成級數增長的反應。
而初次接觸後的後續連絡也是很重要的,要知道,與一個人見面,便是把自己的時間投資在對方身上,若不做任何後續連絡,這項投資也將失去意義。而後續連絡的重點在於,儘可能及早建立溝通。而對剛認識不久的對象提出任何請託,是明顯的犯規。然而後續連絡,只需與實際對話過的,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與自己意氣相投的人,就已足夠。
人脈由一對一的關係開始,經由一對多發展到多對多的時候,已經形成一個強力的人脈網絡,自然而然的迅速擴大發展。由這個網路成員所舉辦的聚會,就是這個成果的象徵,而參加這種聚會,對與會者有下列好處;
1. 心智層次在相互感染下共同提升
2. 有助於目標具象化
3. 與大家共同分享情報
4. 與大家共享人脈
5. 自然而然獲得成長
然而想讓這樣的社群成功發展,最重要一點就是一定要讓成員屬性聚焦。而在舉辦聚會的時候,主題也一定要夠明確。而當與會者自己認為這樣的聚會有幫助,通常也會引薦其他同屬性的新血加入。如此一來,主導者無須多努力,便能自然引來更多人。
不過,有些人可能會想「如果自己的生意被搶走了怎麼辦?」「老是自己介紹人,豈不吃虧?」只要一有這種防人之心,人脈就無法獲得擴展。唯有每個成員都樂意為彼此提供結識他人的機會,這個圈子才有可能拓展。只要願意放棄防人之心,敞開胸懷,新的機會便會接踵而至。全世界的人何其多,到處都存在著以某種形式與人結識的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己應扮演的角色,最好是不斷撮合他人結識的橋樑。只要被介紹者的層次因而能獲得提升,對自己也只有絕對的好處,自己人脈網路的質與量,也會獲得飛躍性的成長。
然而經營人脈,說簡單一點,只要放手去做就行了,但是基本上應該力求創造「雙贏」的局面。人脈經營的基礎在於「貢獻」,貢獻本身就是一種喜悅,快樂──我們要思考自己做些什麼能讓對方接受時的喜悅感,實際做到時的充實感,以及與他人建立交情後共同成長的興奮感。而一個人能做的事極為有限,但是如果結合大家的力量,便可以發揮自己也難以置信的威力,與其獨自辛苦耕耘,緩慢朝目標邁進,不如和一群懷抱共同理想的夥伴,結合眾人的力量達成目標來得有效率。
留言列表